人类焚烧图书馆的历史,几乎与建造图书馆一样(3)
盟军对日本和德国市中心的轰炸也不可避免地打击到图书馆。在日本研究图书馆的西奥多·韦尔奇曾写道,1945年美军抵达日本时,日本图书馆中四分之三藏书已被烧毁或损坏。德国图书馆的损失也是惊人的。不来梅、亚琛、斯图加特、莱比锡、德累斯顿、慕尼黑、汉诺威、明斯特和汉堡等城市的大部分藏书都被烧毁。达姆施塔特有七十五万本书被毁,法兰克福有一百多万本被毁,柏林有两百万本被毁。战争结束时,德国超过三分之一的书都消失了。
战争期间对图书馆及其他文化财产的毁坏,促使全世界政府采取措施确保这种情况不再发生。1954年,联合国在海牙制定并通过《武装冲突时期文化财产保护公约》。目前已有一百二十七个国家签署。然而,对于文化财产的保护,包括古籍、手稿、艺术品、纪念碑和重要的考古遗址而言,实在是杯水车薪。甚至在条约正式签署不久后就出现了新的破坏行为。纳粹“火语”行动熊熊燃烧的火焰,可以说证实了焚书是对特定群体进行恶毒打压的简单手段,这种方式后来也屡屡被其他专制政权所采纳。
1990年,在入侵科威特之后,伊拉克军队烧毁了当地大部分图书馆。波斯尼亚战争期间,将近两百座图书馆被烧毁,萨拉热窝国家图书馆百分之九十的藏书葬身火海。诗人菲尔·柯西诺写道,“一百五十万本书的灰烬”染黑了落在萨拉热窝的雪。在塔利班统治下,阿富汗喀布尔的十八家图书馆中有十五家被关闭,它们的大部分藏书被烧毁。伊拉克战争期间,伊拉克国家图书馆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书幸免于难。其中一些书在战火烧到巴格达之前就从大楼里被搬走:萨达姆·侯赛因想要扩充私人收藏,从馆里偷走了很多藏书;有些怀疑图书馆在战争中无法幸存的伊拉克人也将藏书搬走,藏在自己的家里。2013年,当伊斯兰圣战组织从廷巴克图撤退时,他们摧毁了廷巴克图图书馆内许多不可替代的手稿,其中有些可追溯到13世纪。
廷巴克图图书馆馆员在整理被伊斯兰圣战组织毁坏的文献。
在美国也有相当数量的焚书事件,大多都是一种对书本内容不满的愤怒表态。例如,在20世纪40年代,一位叫马贝尔·里德尔的老师在天主教教会的支持下,开始一场收集和焚烧漫画书的运动——她坚持认为,所有漫画书都对犯罪和性爱有着生动描绘。在她位于西弗吉尼亚州的故乡,马贝尔用总共几千册漫画作为柴薪,燃起一团巨大的篝火。这团火在当地受到了热烈欢迎,很快传遍全国各地的小城镇,许多当地教区开始支持人们焚烧漫画。在几个地方,甚至是修女划响了第一根火柴。
焚书是一种效率极低的战争手段,因为书籍和图书馆没有任何军事价值。但这种行为极具毁灭性。摧毁图书馆,就是彻头彻尾的恐怖主义行径。人们普遍认为图书馆是社会上最安全、最开放的场所。在这里放火,就像是在向公众宣布没有一样事物、也图书馆被烧毁,里面的藏书有时会被描述为“受伤”或“死亡”,就跟人类一样。
书是一种文化基因,是一套能解读我们作为社会集体的身份及我们所知晓事物的代码。所有的奇迹与失败,所有的赢家与恶人,所有的传说、思想及文化带来的启示,全都蕴藏书中,永远留存。摧毁这些书,意味着文化本身已不再存在,它的历史已经消失,它在过去与未来所建立的连续性已经被打破。将书从一种文化当中剥离,等于是在剥离这种文化中的共同记忆。这种行为如同剥夺你记住梦境的能力。一种文化的书籍被摧毁,比直接宣布这种文化已死更为糟糕:因为焚书就是在抹除这种文化存在过的痕迹。
《华氏451》:焚烧图书馆
如何催生了科幻经典?
二战结束几个月后,欧洲的有些图书馆还冒着烟,一位名叫雷·布拉德伯里的作家开始写一则名为《消防员》的故事,故事背景是完全禁止书的虚构社会。如果哪家人被发现藏了一本书,消防员就会被召集过来烧掉它。就跟焚书小分队一样,消防员带来火焰,而非将火扑灭。布拉德伯里是在三十岁时开始创作《消防员》。他在洛杉矶长大,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在写奇幻和科幻小说。他的故事一写好就能很快卖给类似《想象!》《惊奇故事》《超级科学故事》这样的科幻杂志。1938年,他从高中毕业,洛杉矶当时刚好是大萧条时期经济崩盘的中心地带。他的家庭无法支付他上大学的费用。好在他一直很喜欢图书馆,所以作为大学的替代品,他在接下来的十三年里几乎每天都在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度过,阅读各个学科领域中的各种资料。他经常称自己是“在图书馆受教育的人”,并且相信自己在图书馆里学到的东西比在大学里学到的更多。“我从十四岁就开始学习了,直到二十七岁才正式毕业,”多年以后,他总结道,“当年我去遍整栋楼里每一个该死的房间。我在其中的每一间都读了差不多有一百本书……我读了世界上所有的诗歌。所有的剧本。所有悬疑凶杀小说。所有随笔散文。”起初,图书馆是布拉德伯里生活中的必需品,但很快便成为他激情的归处——尤其是中央图书馆。“图书馆是我筑巢的窝,”他写道,“是我的出生之地,我的成长之地。”
文章来源:《图书馆论坛》 网址: http://www.tsglt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620/1525.html